学院新闻

“从理论照亮材料到材料建构理论”讲座成功举办

  2024年4月16日下午,由九游会官方网站,九游会jiuyouhui(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主办的第602期语言学沙龙在九游会官方网站,九游会jiuyouhui(中国)新楼301成功举办。本次沙龙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语言学丛刊》主编陈保亚老师做了题为《从理论照亮材料到材料建构理论——以底层干扰到母语干扰为例》的报告。讲座由语言所所长长聘副教授高彦梅老师主持,语言所长聘副教授苏祺老师、胡旭辉老师、助理教授冯硕老师、罗正鹏老师、东南亚系越南语教研室副教授咸曼雪老师、缅甸语教研室讲师张哲老师和来自北京大学以及兄弟院校的多位老师同学到场聆听。

  高彦梅老师首先介绍了陈保亚老师的学术背景。陈保亚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理论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长期在茶马古道上做调查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理论语言学、语言接触、历史语言学、语言地理学等。陈老师先后两次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曾获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两次)和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本次讲座中,陈保亚老师以从底层干扰到母语干扰为例,深入浅出地向师生们阐释了如何用理论照亮研究材料,以及如何基于材料的深入分析提出新的理论模型。

  陈老师指出,阅读经典是理论照亮材料的前提。在博士学习期间,陈老师对底层干扰话题的经典理论进行了精细阅读和深入思考。他发现底层干扰理论和核心词表等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如语言同源问题),不能解释真实语言接触中的大量材料,且对整个系统的接触情况缺乏研究。因此,要想了解语言接触的机制,应该全面跟踪分析语言接触的个案,然后在多个个案的基础上概括出接触规律。

  随后,陈老师介绍如何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和发现规律,从而用材料支撑和论证理论。他用梁河县遮岛镇后街、梁河九保村等个案研究,解释基础语言(基语)换位与基语干扰的机制。陈老师还展示了金沙江汉语干扰傣语个案和绿春傣语个案,讨论了古道网络上的语言传播力度。通过回辉话和五屯话个案,说明如何通过核心词聚敛分布判定混合语接触方向。

  最后,陈老师总结了从材料建构理论所得的核心发现。他指出,语言接触的常见方向是底层母语在结构上干扰第二语言和目标语言,目标语言通过第二语言向底层母语输入借词。随着强势通语的扩散,有些地方的基础语言从母语变为通语,出现基语换位,在这种条件下母语受通语的干扰更强烈,通语向母语输入的借词更多。汉语方言的接触也存在基语换位。通过核心词的有阶分析,变形语言或混合语的接触方向、基语性质及其是否换位基本上可以判定。

 

陈保亚老师作报告

 

讲座现场

  

  陈老师的讲座通过历时和共时视角,生动鲜活的田野材料个案实例,细致准确的音位对立呈现,精彩地阐释了如何认识理论与材料的关系。经典和前沿理论精华可以指导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语言材料;当发现理论无法解释丰富的语言材料时,研究者应敏锐地找出理论的不足,并展开田野调查,通过对材料的细致分析和对规律的捕捉,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理论模型。

  陈保亚老师的讲座激发了在场师生的广泛兴趣。报告后的问答环节中,与会师生就巴利语对缅甸语的影响、傣汉语接触、语言接触与超语实践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陈老师讲解了如何处理量化数据和构建模型,并分享了他对方言理想母语者的看法。本次语言学沙龙在活跃的思辨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李丹妮、苏树苗、张一依

摄影:罗正鹏